百年初心,青春所向。為了深化黨史、國史、改革開放史、社會主義發(fā)展史的學習和宣傳教育,引導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、樹立遠大志向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、加強品德修養(yǎng)、增長知識見識、培養(yǎng)奮斗精神,自覺爭當紅色基因的傳承者、實踐者,以優(yōu)異成績向建黨一百周年獻禮,我院開展了云游作品展播活動,接下來請欣賞第一期作品吧!
《毛主席詩意冊》是傅抱石創(chuàng)作頂峰時期的代表作,也是其藝術生涯最后的杰作。作品呈現(xiàn)時代精神與藝術創(chuàng)作的完美結合,以大膽而富于變化的構圖、瑰麗而沉毅的色彩、充滿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,成為中國近現(xiàn)代繪畫史的名篇。
李可染《長征》作品中,景物橫向展現(xiàn),重山疊積,如犬牙高低,參差錯落,雄奇壯麗。紅軍隊伍沿狹窄山路從左往右橫越畫面。畫家成功地將毛澤東詩詞中的革命豪情與浪漫色彩視覺化。畫中山體以濃墨重色寫成,塊面厚實穩(wěn)重,以留白形成的山路、水道穿插其間。從深濃墨色過渡到留白,色調的明暗變化,平衡了畫面厚重的體積感。全幅結構規(guī)整,筆墨精嚴,氣象萬千,是一幀文學性、藝術性與時代意義結合的精品佳作,是新中國美術史中的里程碑。
徐悲鴻以“九州無事樂耕耘”為此巨作的題目,并送給郭沫若,自有一番巧妙的用意:郭、徐二人亦是“儒臣”,卻都有著一顆為國為民奔走呼號的文人俠客之心,以此砥礪,共同為建設新中國盡自己的微薄之力。
《九州無事樂耕耘》是一幅農耕題材的作品,這種人與動物相結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鴻的創(chuàng)作中是極為少見的。就題材而言,徐悲鴻出身貧寒,對農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,其法國老師達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繪農民的畫家,徐悲鴻畫過多幅以農民為對象的寫生作品,如作于1950年的一幅曾由黃養(yǎng)輝收藏的《農民》油畫,不過以國畫為媒介創(chuàng)作的農民圖并不多。
《革命理想高于天》創(chuàng)作于1975至1976年。畫家沈堯伊創(chuàng)作此畫時,正值青壯年時期,據(jù)畫家親述,出于對于長征精神的無限向往和崇拜,1975年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長征題材的創(chuàng)作,并用3個月的時間,重新走了一趟長征路,歸來后即創(chuàng)作了這幅油畫。
這一幅幅畫,展現(xiàn)出“20歲的他們”有著青春的理想與朝氣,有著革命的大無畏犧牲精神,他們離開父老鄉(xiāng)親和故土,用汗水和鮮血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。在新時代,“20歲的我們”更應該牢記黨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,主動向榜樣看齊,從榜樣中汲取力量,時刻提醒自己牢記初心,鎖定目標,持續(xù)奮斗砥礪前行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。